文莲国学
使命:推广国学、思辨知行
业务:共读国学、研学活动、IP授权及福利定制。
专业团队:中国人民大学中文及历史专业
【1、原文】
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【2、译文】
孔子说:“学到的知识得到实践,不也很高兴吗?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,不是很快乐吗?别人不了解自己,自己却不生气,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?”
【3、注释】
1、子:对男子的尊称。《论语》无说明处,均指代孔子。
2、学:主要学习西周时期的礼(礼节)、乐(音乐)、射(射箭)、御(驾车)、书(书法)、数(算数)。在当时,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完整学习。
3、时:周秦之际,“时”作副词,为“在一定的时候”或者“在适当的时候”。朱熹注解为时常。
4、习:鸟数次飞翔,反复练习之意。
5、说:通悦,喜悦之意。
6、朋: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,古字像两串贝连在一起。古代贝为货币,后因贝币在一起,引申出关系亲密,如朋友。此处应该为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7、愠:恼怒,怨恨。
8、君子:有道德修养的人。君子小人,最早是两个阶层,君子有一定社会地位,类似于小地主;小人是种地的奴役。后来礼崩乐坏,君子演化为有一定修养道德的人,而小人是注重个人私利的人。按这个理解,君子可以理解为父母官、企业的管理层,也可以是对自身有一定追求的品德高尚的人。
【4、思考】
学到的知识都实践了吗?习惯了网络沟通,远方的朋友来访,是否发自内心地高兴呢?是不是总在和别人比呢?记不记得人比人气死人呢?那如何调整自己呢?
【5、提示】
建议围绕身边学习、生活、工作的事情思考,学以致用,务实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