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我们

文莲国学

使命:推广国学、思辨知行

业务:共读国学、研学活动、IP授权及福利定制。

专业团队:中国人民大学中文及历史专业

常璩《华阳国志》

发布者:wlgx发布时间:2024-11-11访问量:343

华阳国志.JPEG

(图源于网络,如侵删)


《华阳国志》又名《华阳国记》,约11万字,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山川、历史、人物、民俗的重要史料,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(348—354年)。该书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,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。《华阳国志》全书共十二卷,是中国现存最早、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。

“华阳”一名,最早见于《尚书·禹贡》:华阳黑水为梁州,是梁州东至华山之阳,西至黑水之滨。地区包括四川、云南、贵州三省以及甘肃、陕西、湖北部分。


大体由三部分组成:

1-4卷:主要记载巴、蜀、汉中、南中各郡的历史、地理,涵盖政治史、民族史、军事史等,但以记地理为主

5-9卷:编年体形式,记述了西汉末年到东晋初年割据巴蜀的公孙述、刘焉刘璋父子、刘备刘禅父子和李氏成汉四个割据政权,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。

10-12卷:记载了梁、益、宁三州,从西汉到东晋初年的“贤士列女”。


作者介绍:

常璩(qú)  (约291年 - 约361年),字道将,蜀郡江原(今四川成都崇州)人,东晋史学家。

常璩出生于西晋末年。成汉时期,常璩曾担任散骑常侍。公元347年,成东晋大将桓温伐蜀,常璩劝汉皇帝李势降晋。成汉灭亡后,常璩入晋,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、轻藐,因此专注于修史,撰写成《华阳国志》。


成就:

刘琳在《华阳国志校注·前言》里指出:“从内容来说,是历史、地理、人物三结合;从体裁来说,是地理志、编年史、人物传三结合。”

常璩将历史、地理、政治、人物、民族、经济、人文等众多内容,综合编排在一部书中,所以无论是从体例上,还是内容上,都具备了方志的性质,但是又明显区别于传统方志,只侧重记载某一地区的特点。正是这种区别,让《华阳国志》成为中国方志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,也是千百年来成为方志之鼻祖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

卷一
巴志
卷二
汉中志
卷三
蜀志

南中志

公孙述刘二牧志

刘先主志
第七
刘后主志

大同志

李特雄期寿势志
十·上
先贤士女总赞上
卷十·中
先贤士女总赞中
卷十·下
先贤士女总赞下
卷十一
后贤志
卷十二
序志常璩道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