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我们

文莲国学

使命:推广国学、思辨知行

业务:共读国学、研学活动、IP授权及福利定制。

专业团队:中国人民大学中文及历史专业

《了凡四训》原文+译文

发布者:wlgx发布时间:2024-10-22访问量:59

《了凡四训》作者为明代袁黄,字坤仪,后改名了凡,作于69岁,全文由“立命之学”、“改过之法”、“积善之方”、“谦德之效”四篇文章组成。《了凡四训》教诫后人及世人,正确认识命运的本质,明辨善恶的标准,改过迁善,行善积德。

袁黄(1533年12月26日-1606年),初名表,后改名黄,字庆远,又字坤仪、仪甫,初号学海,后改了凡,世称“了凡先生”。浙江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人,明代思想家。

青少年时,他聪颖敏悟,曾受教于云谷禅师,对天文、术数、水利、军政、医药等均有研究。著有《历法新书》《皇都水利》《宝坻劝农书》《了凡四训》等22部著述。


卷一:立命之学

【原文】

余童年丧父,老母命弃举业学医,谓可以养生,可以济人,且习一艺以成名,尔父夙心也。

后余在慈云寺,遇一老者,修髯伟貌,飘飘若仙,余敬礼之。

语余曰:“子仕路中人也,明年即进学,何不读书?”

【译文】

我小时候父亲去世,母亲命我放弃学业学习改为医术。她说,学医不但可以养家糊口,还可以治病救人。并且能习得一身高超的医术成为名医,这是你父亲当年的心愿。

有一次,我去慈云寺,遇到了一位老者,这位老者长须高大,超尘脱俗,我恭敬地向他行礼。

老人对我说:“你是官场中人,明年参加科举就能考中秀才,怎么还不去读书呢?”

【原文】

余告以故,并叩老者姓氏里居。

曰:“吾姓孔,云南人也。得邵子皇极数正传,数该传汝。”

余引之归,告母。

母曰:“善待之。”

我告诉他不去读书的原因,并且询问老人的姓氏、籍贯和住所。

老人说:“我姓孔,是云南人,早年有幸得到宋朝邵康节先生《皇极数》的真传,如今按照注定的命数,我应该把《皇极数》的精华传授给你。”

我领这位老人回家,将缘由告诉母亲。

母亲说:“你要好好招待他。”

【原文】

试其数,纤悉皆验。

余遂起读书之念,谋之表兄沈称,

言:“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,我送汝寄学甚便。”

余遂礼郁为师。

【译文】

我试探孔先生的数术,即便小事情也很灵验。

于是我听老人的话,心中又有了读书的念头,和表哥沈称商量。

表哥对我说:“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里开设了学馆,教授功课,我送你去他那里读书,非常方便。”

于是我便拜了郁海谷先生为老师。

【原文】

孔为余起数:

县考童生,当十四名;

府考第七十一名,

提学考第九名。

明年赴考,三处名数皆合。

【译文】

孔老先生为我推算命数:

参加县考,考取童生时,我会考第十四名;

参加府考,会考第七十一名;

参加考取提学的考试中,会考第九名。

到了第二年,我去赶考,这三处的成绩果然跟推算的结果一样。

【原文】

复为卜终身休咎,言:某年考第几名,某年当补廪,某年当贡,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,在任三年半,即宜告归。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,当终于正寝,惜无子。余备录而谨记之。

【译文】

孔老先生又为我占卜终身命运与祸福,说:我某年考试的名次,补廪生的年份,成为贡生的年份,成为贡生后某年被选为四川一个县的县令,任职三年后会辞职回乡的事情。在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享尽天年寿终,只是命中没有儿子。我把这些都记录了下来,铭记在心。

【原文】

自此以后,凡遇考校,其名数先后,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。

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;及食米七十余石,屠宗师即批准补贡,余窃疑之。

【译文】

从此以后,但凡我考试,所考的名次先后顺序,都不会超出孔老先生预先所算定。

孔老先生推算我领廪生的俸米,需要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,当我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,屠宗师就已经批准我补了贡生。所以我私下开始怀疑孔老先生推算的命数不灵验了。

【原文】

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,直至丁卯年,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,叹曰:“五策,即五篇奏议也,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,老于窗下乎!”遂依县申文准贡,连前食米计之,实九十一石五斗也。

【译文】

后来,果然被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我补贡生的事情。直到丁卯年,殷秋溟宗师看见我在考场中的备选试卷,感叹道:“这五篇对策,就如同上给皇帝的奏折一样。这样深通广晓的读书人,怎么能将人才埋没呢?”于是县官起草行文向上级呈报,他准许我补为贡生。加上以前所吃的七十一石廪米,刚好是九十一石五斗。

【原文】

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,迟速有时,澹然无求矣。

贡入燕都,留京一年,终日静坐,不阅文字。

己巳归,游南雍,未入监,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,对坐一室,凡三昼夜不瞑目。

【译文】

我因此就更加相信,人生的进退都有一定的命数,升官发财的速度快慢都有一定的时机,所以恬淡安宁,没什么追求了。

我在燕京做了贡生,留在京城的一年,整天静坐,不看任何书籍。

到了己巳年回家,去南京的国子监游玩,在未进国子监之前,我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,与禅师在一个房间里对坐,三天三夜都没有闭过眼睛。

【原文】

云谷问曰:“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,只为妄念相缠耳。汝坐三日,不见起一妄念,何也?”

余曰:“吾为孔先生算定,荣辱死生,皆有定数,即要妄想,亦无可妄想。”

云谷笑曰:“我待汝是豪杰,原来只是凡夫。”

【译文】

云谷禅师问我道:“凡人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,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妄念缠绕;而你静坐了三天,没有起一个妄念,这是什么原因呢?”

我回答道:“我的命运已经被孔先生算定,荣华富贵,生死荣辱,都有定数,即便要胡思乱想,也没有什么可想的。”

云谷禅师笑道:“我以为你是一个才智出众的人,原来也不过一个庸俗的凡夫俗子。”

【原文】

问其故,

曰:“人未能无心,终为阴阳所缚,安得无数?但惟凡人有数:极善之人,数固拘他不定;极恶之人,数亦拘他不定。汝二十年来,被他算定,不曾转动一毫,岂非是凡夫?”

【译文】

我问他原因,

云谷禅师说道:“人不可能没有妄想心,既然有妄心在,终究还是会被阴阳气数束缚,怎么能说没有命运呢?但是只有凡夫俗子才有一定的命运。最善良的人,命运也束缚不住他;最邪恶的人,命运也拘束不住他。你二十年来的命运,都被孔老先生算定,而自己不去改变一丝一毫,反而让命运把你给拘束住,难道不是凡夫俗子吗?”

【原文】

余问曰:“然则数可逃乎?”

曰:“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。诗书所称,的为明训。我教典中说:‘求富贵得富贵,求男女得男女,求长寿得长寿。’夫妄语乃释迦大戒,诸佛菩萨,岂诳语欺人?”

【译文】

我问道:“那么命运可以逃开吗?”

云谷禅师说:“命运是自己创造的,福运也是自己求的。《诗》《书》中所写的,的确是明白的训诫。佛经里说,一个人求富贵就得富贵,求儿女就得儿女,求长寿就得长寿。说谎是佛家的大戒,所有佛菩萨又怎么会说谎欺骗人呢?”

【原文】

余进曰:“孟子言:‘求则得之。’是求在我者也。道德仁义,可以力求;功名富贵,如何求得?”

【译文】

我又进一步追问:“孟子曾说,心里有所求,就能够得到,这种追求取决于自己。道德仁义,可以尽力去追求。至于功名利禄,荣华富贵,要如何才能求到呢?”

【原文】

云谷曰:“孟子之言不错,汝自错解耳。汝不见六祖说:‘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;从心而觅,感无不通。’求在我,不独得道德仁义,亦得功名富贵;内外双得,是求有益于得也。若不反躬内省,而徒向外驰求,则求之有道,而得之有命矣。内外双失,故无益。”

【译文】

云谷禅师说:“孟子的话没有错,你自己理解错了。你没听过六祖慧能大师说,每个人的福田,全在自己的内心。只要从心里去求福,就没有感应不到的。从内心去求,不只是道德仁义可以求得,功名富贵也可以求到,这种内外双得,是有利于得到的。如果不能反省自己,而盲目地追求身外的名利、福寿,那就只能像孟子所说的,“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”了。最终内外都有损失,因此没有什么益处。”

【原文】

因问:“孔公算汝终身若何?”

余以实告。

云谷曰:“汝自揣应得科第否?应生子否?”

【译文】

云谷禅师问我:“孔先生推算出你的一生是怎样的?”

我就如实告知。

云谷禅师说:“你自己认真忖度思量一下,你是否应该考得功名?生命中应该有儿子吗?”

【原文】

余追省良久,曰:不应也。科第中人,类有福相,余福薄,又不能积功累行,以基厚福;兼不耐烦剧,不能容人;时或以才智盖人,直心直行,轻言妄谈。凡此皆薄福之相也,岂宜科第哉。

【译文】

我反思了很久,说:“这些都是我不应该得到的。应该得到这些的人,大多都有福相。我的福气薄弱,也没有长期行善,积累深厚的功德。我还没有足够的耐心,去承担琐碎繁重的事情,不能容忍别人做错的地方。有时候还自以为是,认为自己的才智胜过别人。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,直言不讳,言语轻狂而放纵。凡此种种,都是薄福的相,怎么适合考取功名呢?”

【原文】

地之秽者多生物,水之清者常无鱼。

余好洁,宜无子者一;

和气能育万物,余善怒,宜无子者二;

爱为生生之本,忍为不育之根;余矜惜名节,常不能舍己救人,宜无子者三;

多言耗气,宜无子者四;

喜饮铄精,宜无子者五;

好彻夜长坐,而不知葆元毓神,宜无子者六。

其余过恶尚多,不能悉数。

【译文】

地上的污秽能衍生出很多生命,水过于清澈却常常不会有鱼。

我非常喜欢洁净,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一种缘故。

和气才能孕育万物,我非常容易生气,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二种缘故。

仁爱,是生命的根本,残忍是不能生养的根本;我只知道爱惜自己的名节,不肯牺牲自己,去成全别人,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三种缘故。

言论太多容易伤气,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四种缘故。

我喜欢饮酒,过度消耗精神,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五种缘故。

更爱整夜不眠长坐,没有保养元气,安定心神,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六种缘故。

其他的过失和罪恶还有很多,不能一一说明。

【原文】

云谷曰:岂惟科第哉。世间享千金之产者,定是千金人物;享百金之产者,定是百金人物;应饿死者,定是饿死人物。天不过因材而笃,几曾加纤毫意思。

【译文】

云谷禅师说:“不止是登科及第。世上能够拥有千金产业的人,一定是享有千金福报的人;能够拥有百金产业的人,一定是享有百金福报的人;应该饿死的人,一定是应该受饿死报应的人。上天不过让每个人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,并没有加进任何别的意思。

【原文】

即如生子,

有百世之德者,定有百世子孙保之;

有十世之德者,定有十世子孙保之;

有三世二世之德者,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;

其斩焉无后者,德至薄也。

【译文】

就像生儿子,

如果一个人积了一百代的功德,就一定有一百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分。

积了十代的功德,就一定有十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分。

积了三代或者两代的功德,就一定有三代或者两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分。

至于那些没有子孙后代的人,都是功德极薄的缘故。

【原文】

汝今既知非,将向来不发科第,及不生子之相,尽情改刷;

务要积德,务要包荒,务要和爱,务要惜精神。

从前种种,譬如昨日死;

从后种种,譬如今日生,

此义理再生之身。

【译文】

你如今既然知道自己的过错,就应该把你不能得到功名和没有儿子的各种福薄之相,全部改变过来。

一定要积善积德,一定要包涵宽容,一定要温和慈爱,一定要爱惜自己的精神。

从前的一切,就像昨天一样已经过去,

以后的一切,就像今天一样刚刚开始。

能明白这个道理,就如同重获新生。

【原文】

夫血肉之身,尚然有数;义理之身,岂不能格天?

《太甲》曰:‘天作孽,犹可违;自作孽,不可活。'

《诗》云:‘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’

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,不生子者,此天作之孽,犹可得而违。汝今扩充德性,力行善事,多积阴德,此自己所作之福也,安得而不受享乎?

【译文】

一般人的血肉之躯尚且还有一定的命运,而义理道德的生命,难道还不能感动上天?

《尚书·太甲篇》中说:上天带来的灾害或许能够躲避,自己做的恶事而招致的祸害,无法逃脱。

《诗经》上也说:时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天道,自己要多求福报。

孔先生推算你今生不能登科及第,没有儿子,这是上天所给你制造的灾祸,还可以改变。你如今不断修养品德,平日里多行善,为以后多积累些阴德,便是你自己所造的福,怎么可能享受不到积攒的福气呢?

【原文】

《易》为君子谋,趋吉避凶;若言天命有常,吉何可趋,凶何可避?

开章第一义,便说:‘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’汝信得及否?”

【译文】

《易经》上也有一些告诫君子的言论,凡事都要趋向吉利,避免灾祸。如果命运已定,那么吉祥又从哪里去寻找,凶险又怎么去躲避呢?

开篇第一章就有:积善积德的家族,后代必定有福报恩泽。你相信吗?”

【原文】

余信其言,拜而受教。

因将往日之罪,佛前尽情发露,为疏一通,先求登科;

誓行善事三千条,以报天地祖宗之德。

【译文】

我相信了云谷禅师所说的话,接受他的教诲并向他拜谢。

我在佛祖面前把自己过去所有的罪恶,全部说出来忏悔,然后写了一篇文章,向佛祖祈求,希望自己能够考中进士,

并且发誓,以后要做三千件好事,来报答天地先祖对我的恩惠。

【原文】

云谷出功过格示余,令所行之事,逐日登记;

善则记数,恶则退除,且教持准提咒,以期必验。

【译文】

云谷禅师拿出功过格给我看,让我每天把所做的事情登记在功过格上。

如果做了善事则记功,倘若做了恶事,便要减去积累的功德。云谷禅师还教我念准提咒,使我所求的事一定应验。

【原文】

语余曰:“符箓家有云:‘不会书符,被鬼神笑。’此有秘传,只是不动念也。执笔书符,先把万缘放下,一尘不起。

从此念头不动处,下一点,谓之混沌开基。

由此而一笔挥成,更无思虑,此符便灵。

凡祈天立命,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。

【译文】

云谷禅师对我说:“画符菉的专家曾说:一个人如果不会画符,就会被鬼神耻笑。有一种神秘的画符方法,就是不动念头。拿笔画符的时候,放下所有念头,心里一丝杂念都不能有。

首先要不起杂念,用笔在纸上点一点,这一点就叫混沌开基,

从这一点开始一直到画完整个符,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复杂的思绪,这道符就会灵验。

凡是向上天祈祷能够安身立命的人,必须以没有妄念之心来感应。

【原文】

孟子论立命之学,而曰:‘夭寿不贰。’夫夭与寿,至贰者也。

当其不动念时,孰为夭,孰为寿?

细分之,丰歉不贰,然后可立贫富之命;

穷通不贰,然后可立贵贱之命;

夭寿不贰,然后可立生死之命。

人生世间,惟死生为重,

曰夭寿,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。

【译文】

孟子谈到立命的道理时,说道:“短命和长寿其实没什么不同。但短命和长命,在一般人看来,是完全相反的意思,怎么会一样呢?

但当你没有任何妄念的时候,什么是短命?什么又是长寿呢?

分开来讲,丰盈和贫乏也没有什么不同,然后便可以立贫富的命。

能把穷困和显达也看作没有什么不同,就可以立贵贱的命。

要把短命和长寿看得没有什么不同,然后才能立生死的命。

人们活在世上,只有生死是最重要的,

谈到短命与长寿,那么一个人所有的顺境和逆境都应该包含在里面了。”

【原文】

至修身以俟之,乃积德祈天之事。

曰修,则身有过恶,皆当治而去之;

曰俟,则一毫觊觎,一毫将迎,皆当斩绝之矣。

到此地位,直造先天之境,即此便是实学。

【译文】

自己要时时刻刻修养德行,不要做半点罪恶的事情。

至于改变命运,那是自己积德祈求上天的事情。

说到修,如果自己的身、语、意三业有罪恶,要用正确的方法改正。

讲到俟,如果有一丝一毫的非分之想,就要完全斩掉断绝。

如果做到了这种地步,便是直接达到了自己本身不动妄念的境界,这才是真正的学问。

【原文】

汝未能无心,但能持准提咒,无记无数,不令间断,

持得纯熟,于持中不持,于不持中持。

到得念头不动,则灵验矣。

【译文】

你不能做到不动心的地步,但如果能够念诵准提咒,不要去记或数遍数,也不要间断。

念到非常熟练的时候,口里在念,自己却不觉得自己在念;没有念的时候,心里不自觉还在念。

等念咒达到心里没有什么杂念的程度,那么你所念的咒,就会灵验了。

【原文】

余初号学海,是日改号了凡;

盖悟立命之说,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。

从此而后,终日兢兢,便觉与前不同。

前日只是悠悠放任,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,

在暗室屋漏中,常恐得罪天地鬼神;

遇人憎我毁我,自能恬然容受。

【译文】

我刚开始的号为学海,这一天就改号为了凡。

当我我领悟了立命的道理,不想与凡夫的陈旧思想一样。

从此以后,每日都小心谨慎,觉得和从前的行为方式大不相同。

以前无拘无束地放任自己,现在心里会自觉地小心谨慎,谨慎恭敬地拜佛,

即使在昏暗的屋子里或是没有人的地方,也常常担心自己对天地鬼神不敬。

遇到别人讨厌我、诽谤我的时候,也能够安然地接受。

【原文】

到明年,礼部考科举,孔先生算该第三,忽考第一,其言不验,而秋闱中式矣。

然行义未纯,检身多误:

或见善而行之不勇,或救人而心常自疑;

或身勉为善,而口有过言;

或醒时操持,而醉后放逸。

以过折功,日常虚度。

自己巳岁发愿,直至己卯岁,历十余年,而三千善行始完。

【译文】

第二年,我去礼部考科举,按照孔先生推算的,我应该考第三名,结果竟然考了第一名,他的预言不灵验了。并且在秋天乡试中,我考中了举人。

然而我做好事的目的并不单纯,自己反省后,依然有很多失误。

有时候对于该做的好事,行为不够勇敢;有时候救济别人,心里还有疑虑;

有时候做善事,嘴里却说了不该说的话;

清醒的时候还能保持操守,但喝醉了酒后却又放纵自己。

用自己的过失来折算自己的功劳,功过相抵,日子算是虚度了。

从己巳年向云谷禅师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,一直到己卯年,经过了十多年,才把三千件善事做完。

【原文】

时方从李渐庵入关,未及回向。

庚辰南还,始请性空、慧空诸上人,就东塔禅堂回向。

遂起求子愿,亦许行三千善事。

辛巳,生男天启。

【译文】

那时我刚和李渐庵从关外回来,还没来得及把所做的三千件善事回向。

到庚辰年回到了南方,才请了性空、慧空两位佛学大师,去东塔禅堂完成了回向的心愿。

于是心里又起了求得子的心愿,也同样许发誓做三千件善事。

辛巳年,果然得了一个男孩,取名叫天启。

【原文】

余行一事,随以笔记。

汝母不能书,每行一事,辄用鹅毛管,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。

或施食贫人,或买放生命,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。

至癸未八月,三千之数已满,复请性空辈,就家庭回向。

九月十三日,复起求中进士愿,许行善事一万条。

丙戌登第,授宝坻知县。

【译文】

我每做一件善事,都随时用笔记录下来;

你母亲不会写字,每做一件善事,就用鹅毛管印一个红圈在日历上。

有时候给穷人送吃食,有时候买活的小动物放生,每天所做的善事最多可有十几件。

到了癸未年的八月,发誓做的三千条善事已经做完。又请了性空和尚等,到家里做回向。

到那年的九月十三日,我心里又有了做中进士的愿望,发誓做一万件善事。

到了丙戌年,果然中了进士,后来便做了宝坻县的知县。

【原文】

余置空格一册,名曰《治心编》。

晨起坐堂,家人携付门役,置案上,所行善恶,纤悉必记。

夜则设桌于庭,效赵阅道焚香告帝。

【译文】

我准备了一个空白的小册子,起名叫“治心篇”。

每天早晨在公堂审案的时候,让家人把这本册子交给看门的衙役,然后放在办公的桌案上。把我所做的善事和恶事,无论是多么小的事情,通通记录在上面。

每天晚上便在在庭院中摆了桌子,效仿宋朝的铁面御史赵阅道,焚香祷告天帝。

【原文】

汝母见所行不多,辄颦蹙曰:“我前在家,相助为善,故三千之数得完;今许一万,衙中无事可行,何时得圆满乎?”

【译文】

你母亲看到我所做的善事不多,皱着眉头说:“我以前在家,帮着你做善事,所以你许下做三千件善事的心愿方做完。如今你许了做一万件善事,衙门中又没什么善事可做,什么时候才能完满呢?”

【原文】

夜间偶梦见一神人,余言善事难完之故。

神曰:“只减粮一节,万行俱完矣。”

盖宝坻之田,每亩二分三厘七毫。

余为区处,减至一分四厘六毫,委有此事,心颇惊疑。

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,余以梦告之,且问此事宜信否?

【译文】

我晚上睡觉,偶然梦见一位仙人,就将一万件善事难以做完的原因告诉了他。

仙人说:“仅仅你当知县减免百姓钱粮这件事,就抵得上你做一万件善事了。”

我所管辖宝坻县的田地,每亩本来要收银两分三厘七毫,

我把当地百姓每亩田应缴的钱粮,减到了一分四厘六毫,确实有这件事,心里觉得惊讶和疑惑。

恰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到宝坻,我就把所做的梦告诉了他,并且问幻余禅师这个梦是否可以相信?

【原文】

师曰:“善心真切,即一行可当万善,况合县减粮,万民受福乎?”

吾即捐俸银,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。

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,余未尝祈寿,是岁竟无恙,今六十九矣。

【译文】

幻余禅师说:“只要你行善之心真诚恳切,那么一件善事就可以抵得上一万件善事。况且你减轻全县百姓的钱粮,全县的农民都因你而获福。”

我立刻捐出我所得的俸银,请幻余禅师帮我在五台山上设斋食,供养僧众一万人,并把斋僧的功德回向。

孔先生推算我五十三岁的时候会有灾难,我没有祈求长寿,当年也并没有什么灾祸,如今我已经六十九岁了。

【原文】

《书》曰:“天难谌,命靡常。”

又云:“惟命不于常。”

皆非诳语。吾于是而知,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,乃圣贤之言。

若谓祸福惟天所命,则世俗之论矣。

【译文】

《尚书》上说:“天道难以料定,命运不是固定不变的。”

又说:“命运不是一直不变的。”

这些都不是骗人的话。我这才知道,凡是说祸福都是自己求来的言论,都是圣贤所谈的话。

如果说祸福只有听从上天的安排,那便是世上庸俗之人所说的话。

【原文】

汝之命,未知若何。

即命当荣显,常作落寞想;

即时当顺利,常作拂逆想;

即眼前足食,常作贫窭想;

即人相爱敬,常作恐惧想;

即家世望重,常作卑下想;

即学问颇优,常作浅陋想。

【译文】

你未来的命运,不知道会是怎么样的。

即便你的命运是荣耀显贵的,也要常常当作失意潦倒的时候来想。

即便处于顺境中,也常当作身处逆境来想。

即便是现在有足够的食物,也要经常当作贫穷饥饿的时候来想。

即使身边的人喜爱敬重你,还是要经常当作恐惧来想。

即使是家室世代名望很大,也要经常当作卑微想。

即使自身的学问优秀,也要经常当作浅陋来想。

【原文】

远思扬祖宗之德,近思盖父母之愆;

上思报国之恩,下思造家之福;

外思济人之急,内思闲己之邪。

【译文】

从长远来讲,要想着弘扬先祖流传下来的美德;从近处来讲,要想着弥补父母的过失。

从高处讲,要想着报答国家的恩惠,从低处讲,要想着为家人造福。

对外要想着救济别人的难处,对内要想着压制自己的邪念。

【原文】

务要日日知非,日日改过;

一日不知非,即一日安于自是;

一日无过可改,即一日无步可进;

天下聪明俊秀不少,所以德不加修,业不加广者,

只为“因循”二字,耽阁一生。

【译文】

一定要每日反省自己的过失,改掉自己的不足。

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错,便一天沉浸于自以为是中;

一天没有错误可以改正,就一天都无法进步。

天下才智杰出的人很多,但他们不提升自己的品德,不拓宽自己的事业,

只是因为“因循”两个字,整天闲散疏懒,耽误了自己的一生。

【原文】

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,乃至精至邃,至真至正之理,

其熟玩而勉行之,毋自旷也。

【译文】

云谷禅师所传授给我的立命的道理,最为精辟深邃、最为真切正确,

你一定要认真钻研、努力施行,千万不要荒废。

卷二:改过之法

【原文】

春秋诸大夫,见人言动,亿而谈其祸福,靡不验者,左国诸记可观也。

大都吉凶之兆,萌乎心而动乎四体,其过于厚者常获福,过于薄者常近祸,俗眼多翳,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。

至诚合天,福之将至,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。

祸之将至,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。

今欲获福而远祸,未论行善,先须改过。

【译文】

春秋时期,各国官吏来往频繁,他们观察一个人的语言、行为,然后就能推测出这个人所要遭受的吉凶祸福,他们所说的话没有不灵验的。这些事情在《左传》《国语》中都有记载可查。

大多数时候,一个人吉凶祸福的征兆,往往萌发于他的内心,表现在他的行为上。那些厚道的人常常能获得福报,刻薄的人常常会招致祸患。凡夫俗子才学浅陋,无法识得吉凶祸福,就如同那些得了眼翳的病人一样看不真切,说祸福是不确定的,无法预测到。

以至诚之心待人,是符合天道的。福报将要来到的时候,观察他的善行就能预先知道。

灾祸将要到来的时候,观察他的恶行也能够推测到。

如今想获得福报而远离灾祸,先不谈做善事,必须先改掉自己所犯的过错。

【原文】

但改过者,

第一,要发耻心。

思古之圣贤,与我同为丈夫,彼何以百世可师?我何以一身瓦裂?

耽染尘情,私行不义,谓人不知,傲然无愧,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;

世之可羞可耻者,莫大乎此。

孟子曰:耻之于人大矣。

以其得之则圣贤,失之则禽兽耳。

此改过之要机也。

【译文】

改正过失的方法,首先要有羞耻心。

想想古时候的圣贤之人,和我都是大丈夫男子汉,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后世人的榜样?我为什么就一事无成,甚至声名狼藉呢?

那是因为沉溺于世俗的欲望,私下做过不合乎仁义道德的事情,以为别人都不知道,还表现出一副傲慢的样子,丝毫没有羞愧之心,每天都继续沉沦下去,慢慢就变成了卑劣无耻的人,自己还不知道;

世界上没有比这个更羞愧、更可耻的事情了。

孟子曾说:“知耻对于一个人的意义非常重大。”

一个人有羞耻心,便可以成为圣贤,若没有羞耻心,就跟禽兽没什么两样了。

这就是改正过失的重要秘诀。

【原文】

第二,要发畏心。

天地在上,鬼神难欺,吾虽过在隐微,而天地鬼神,实鉴临之,重则降之百殃,轻则损其现福,吾何可以不惧?

不惟是也。闲居之地,指视昭然;

吾虽掩之甚密,文之甚巧,而肺肝早露,终难自欺;

被人觑破,不值一文矣,乌得不懔懔?

【译文】

第二,要有敬畏之心。

头上有天地鬼神随时监察我们的行为,他们是不可能被欺骗的。我犯的过错虽然隐蔽,不容易显露出来,但天地鬼神却看得一清二楚。如果我犯下的错误非常重大,便会遭受很多灾祸,如果罪过很轻,也会折损现在的福报,我怎么可能不惧怕呢?

不止如此。即使在避开别人独自居住的地方,自己的行为举止,也能够被神明看得明明白白。虽然掩饰得十分巧妙,但内心的想法也全都会显露出来,最终还是无法自欺欺人。如果被人看破,就更加一文不值,我怎么可能不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呢?

【原文】

不惟是也。一息尚存,弥天之恶,犹可悔改;

古人有一生作恶,临死悔悟,发一善念,遂得善终者。

谓一念猛厉,足以涤百年之恶也。

譬如千年幽谷,一灯才照,则千年之暗俱除;

【译文】

不只是如此。只要还有一口气在,就算是犯了滔天之罪,尚且可以悔改。

古人有的做了一辈子的坏事,临终之时有所觉悟,心中萌发一丝善念,最终也能得到善终的果报。

这就是说,内心一个善意念头的勇猛刚烈,足以洗刷一生的恶行。

就像千年的幽暗山谷,只需要一盏明灯照射,几千年以来的黑暗都会被消除。

【原文】

故过不论久近,惟以改为贵。

但尘世无常,肉身易殒,一息不属,欲改无由矣。

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,虽孝子慈孙,不能洗涤;

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,虽圣贤佛菩萨,不能援引。

乌得不畏?

【译文】

所以无论什么时候犯下的过错,只有知错能改,才是最可贵的。

但人间世事无常,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,我们的肉体也容易消亡,一旦停止呼吸,身体就不再属于我,想要改掉自己的过失,也没有办法了。

在阳间的报应,就是背负千百年的骂名,即使是有孝顺善良的子孙,也不能洗刷所犯下的罪过。

在阴间的报应是,将受到千百年的劫数,沉沦在地狱里受到应有的惩罚。

即使是圣贤的佛祖菩萨,也无法施以援手。

怎么让人不畏惧呢?

【原文】

第三,须发勇心。

人不改过,多是因循退缩;

吾须奋然振作,不用迟疑,不烦等待。

小者如芒刺在肉,速与抉剔;

大者如毒蛇啮指,速与斩除,无丝毫凝滞,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。

【译文】

第三,要有勇猛的心。

人们没有改掉过错,大多是因为在罪过面前徘徊退缩,

我们必须奋发向前,不能迟疑,不能急躁,耐心改过。

小的罪过,如同针芒扎在身体上一样,要快速剔除;

大的罪过就如同毒蛇咬到手指一般,要迅速斩断,不能有半点儿犹豫停滞,这就是《易经》中风雷之所以构成益卦的原因。

【原文】

具是三心,则有过斯改,如春冰遇日,何患不消乎?

然人之过,有从事上改者,有从理上改者,有从心上改者;

工夫不同,效验亦异。

【译文】

如果羞耻心、敬畏心、勇猛心都具备了,那么有过错就会及时改掉,如同春天的冰雪遇到太阳一样,还担心不能消除吗?

然而人们所犯的过错,有的人从做错的事实本身改正,有的人从认识的道理中去改正,有人的从自己的内心改正,

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不同,所收获的效果也不同。

【原文】

如前日杀生,今戒不杀;

前日怒詈,今戒不怒;

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。

强制于外,其难百倍,且病根终在,东灭西生,非究竟廓然之道也。

【译文】

比如以前杀生,现在不再犯戒杀生了;

以前生气责骂别人,如今也都控制怒气。

这就是将所犯的过错事实本身改正过来。

从事实本身上去改过,那是通过外部力量的限制来改过,这样改过的难度很大,而且病根也无法消除。即便是这里改掉了,那里也会重复出现,不是从根本上改过的办法。

【原文】

善改过者,未禁其事,先明其理;

如过在杀生,即思曰:上帝好生,物皆恋命,杀彼养己,岂能自安?

且彼之杀也,既受屠割,复入鼎镬,种种痛苦,彻入骨髓;

己之养也,珍膏罗列,食过即空,疏食菜羹,尽可充腹,何必戕彼之生,损己之福哉?

又思血气之属,皆含灵知,既有灵知,皆我一体;纵不能躬修至德,使之尊我亲我,岂可日戕物命,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?

一思及此,将有对食痛心,不能下咽者矣。

【译文】

善于改正自己过错的人,并不是从事实本身上去改,而要先明白自己做错的道理。

譬如想改杀生的过错,就要想:上天有好生之德,世间万物都眷恋自己的生命,杀害别的生命来养活自己,如何能安心呢?

况且当牲畜被宰杀时,既要受到宰割之痛,还要再忍受被锅鼎烧煮的痛苦,这些所有的痛苦,深深地穿透到骨髓里面。

为了滋养自己的生命,尽情地享受各种珍贵肥美的食物,但吃过这些美味以后,也都化为乌有,一切都是空的。吃一些素食菜羹,也能充饥止渴,为什么非要残害动物的生命来充饥,去损害自己的福报呢?

再仔细想想,凡是有血肉、有气息之类的生命,它们都具有灵气和感觉,和我们人类一样。纵使我们不能培养出至高的德行,使它们尊敬我们,亲近我们,又怎么能杀害它们的生命,让它们无穷无尽地怨恨我们呢?

一想到这里,看到饭桌上的血肉之食,就觉得十分痛心,吃到嘴里的食物便无法下咽。

【原文】

如前日好怒,必思曰:

人有不及,情所宜矜;悖理相干,于我何与?本无可怒者。

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,亦无尤人之学问;

行有不得,皆己之德未修,感未至也。

吾悉以自反,则谤毁之来,皆磨炼玉成之地;

我将欢然受赐,何怒之有?

【译文】

譬如以前喜欢生气,就要想:

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,从情理上来说,这都是可以原谅和同情的;倘若别人有悖于常理,不小心冒犯了我,那是他自己的过失,跟我有什么关系呢?本就没有什么好生气的。

又想到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英雄豪杰,也没有使人心生怨恨的学问,

如果有无法称心如意的事情,都因为自己的德行修养不够,还没有做到能够感动上天的地步。

所以应该自我反省,别人对我的诽谤和诋毁,都是对人生的磨炼,

应该愉快地接受这些赐教,有什么好生气的呢?

【原文】

又闻谤而不怒,虽谗焰薰天,如举火焚空,终将自息;

闻谤而怒,虽巧心力辩,如春蚕作茧,自取缠绵;

怒不惟无益,且有害也。

其馀种种过恶,皆当据理思之。

此理既明,过将自止。

【译文】

听到诽谤的话而不生气,即便那些诋毁我的坏话像火焰熏天一样,就如举着火把朝天,焚烧着天空,最终也会自己熄灭一样。

听到别人诽谤而感到生气,倘若花尽心思努力为自己辩解,就如同春蚕吐丝作茧,反而束缚自己。

况且生气不仅没有好处,反而有巨大的危害。

其他的各种过错和罪恶,都应该根据正确的道理来思考。

如果明白这个道理,过错自然就会停止。

【原文】

何谓从心而改?

过有千端,惟心所造;

吾心不动,过安从生?

学者于好色,好名,好货,好怒,种种诸过,不必逐类寻求;

但当一心为善,正念现前,邪念自然污染不上。

如太阳当空,魍魉潜消,此精一之真传也。

过由心造,亦由心改,

如斩毒树,直断其根,

奚必枝枝而伐,叶叶而摘哉?

【译文】

什么叫从内心改掉过错呢?

人们犯错有千万种原因,都是从自己的内心产生的。

如果我们的心不动任何念头,那么又怎么产生过错呢?

追求学问的人明白对于爱好美色、喜爱名利、贪爱财物、喜欢发怒等种种过错,不需要专门寻找改过的方法,

只要能够一心向善,保持自己正直的观念和品德,自然不会被邪念所影响。

就像炽热的太阳悬挂在天空,所有山精妖怪都会消失不见一样,这便是改过最精华、专一的诀窍。

过错是由自己的内心所产生的,也应该从内心来改正。

就如同要斩除一颗毒树,要直接砍断根部,

有什么必要一根枝条一根枝条地砍伐,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摘除呢?

【原文】

大抵最上者治心,当下清净;才动即觉,觉之即无;苟未能然,须明理以遣之;又未能然,须随事以禁之;以上事而兼行下功,未为失策。执下而昧上,则拙矣。

【译文】

大概最高明的改过方法,就是从自己的内心改正过错,当时就能使内心变得清静。心中出现了一个恶念,立刻就能察觉出来,察觉之后便立即打消这个念头。如果做不到这种境界,就必须明白其中的道理,以此来打消自己邪恶的念头。如果这样也做不到,那就必须在做恶事时,用强制的手段禁止自己犯错。用高明的从心止恶的方式,再加上理解改过的道理和禁止自己作恶这两种不高明的方式,也可以说是一个好办法。如果只知道不高明的办法,而对上乘的方法不清楚,那便是愚蠢的。

【原文】

顾发愿改过,明须良朋提醒,幽须鬼神证明;

一心忏悔,昼夜不懈,经一七,二七,以至一月,二月,三月,必有效验。

【译文】

于是发愿改过,外在需要贤良之友的监督提醒,内在需要鬼神的监察来作证明。

一心一意虔心悔过,日夜都不能懈怠,经过七天、十四天,甚至一个月,两个月,三个月,一定会有效果和验证。

【原文】

或觉心神恬旷;

或觉智慧顿开;

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;

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;

或梦吐黑物;

或梦往圣先贤,提携接引;

或梦飞步太虚;

或梦幢幡宝盖,种种胜事,皆过消罪灭之象也。

然不得执此自高,画而不进。

【译文】

有时候会觉得心神淡泊旷达,

有时候觉得智慧顿悟,

有时候身处繁杂的事情当中,

所有想法也都清楚明白。

有时候遇到从前的冤家仇人,竟也能转为喜,

有时候梦见将肚子里的污秽之物全吐了出来,

或者会梦见古圣先贤对自己进行提携和引导。

有时候梦见太虚漫步,有时候梦见庄严的旗帜伞盖,这些种种美好的事物,都是罪过消除的象征。

但也不可因此自满,而不求再进。

【原文】

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,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。

至二十一岁,乃知前之所改,未尽也;

及二十二岁,回视二十一岁,犹在梦中,

岁复一岁,递递改之,

行年五十,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,

古人改过之学如此。

【译文】

从前卫国贤大夫蘧伯玉二十岁时,就已经能够察觉从前的错误,并且全部改正。

到了二十一岁,才知道以前的过错未完全改掉。

到他二十二岁,回头查看二十一岁时自己所做的事,好像还在梦中一样,

年复一年,不断地改正过失。

等他到了五十岁的时候,仍然还清楚自己四十九岁那年尚未改正的过失,

古人改过的态度就是如此。

【原文】

吾辈身为凡流,过恶猬集,而回思往事,常若不见其有过者,心粗而眼翳也。

然人之过恶深重者,亦有效验:

或心神昏塞,转头即忘;

或无事而常烦恼;

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;

或闻正论而不乐;

或施惠而人反怨;

或夜梦颠倒,甚则妄言失志;

皆作孽之相也,

苟一类此,即须奋发,舍旧图新,幸勿自误。

【译文】

我们这种凡夫俗子,做过的恶事太多,当我们回想往事,常常看不见自己做过的错事,粗心大意,就像得了眼翳一样看不清楚自己的过失。

然而凡是罪孽深重的人,也会有一些征兆:

有的人心神昏庸闭塞,失志健忘;

有的人即便无事也时常烦恼;

有的人遇见品德高尚的人却显出羞愧、沮丧的样子;

有的人听到圣贤之道却不高兴;

有的人施加恩惠给别人,反遭受别人的抱怨;

有的人夜里会做一些颠倒是非的噩梦,更有甚者因此语无伦次,精神失常,

这些都是过去造的罪孽所造成的现象。

如果出现这一类的情况,应当振作精神,舍弃过去不好的行为,改过自新,不要耽误了自己的前程。

卷三:积善之方

【原文】

易曰:“积善之家,必有馀庆。”

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,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,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。

孔子称舜之大孝,曰:“宗庙飨之,子孙保之”,

皆至论也。试以往事徵之。

【译文】

《易经》上说:“经常积德行善的家庭,定会有很多福分和喜庆的事。”

古时候颜氏把女儿嫁给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,只是因为听闻他的先祖曾经积德行善,从而预言他的子孙中一定有出人头地的人。

孔子也称赞舜的孝顺,说:“舜将来会在宗庙得到子孙们庙的祭祀,子孙也会兴旺的。”

以上的论断都是正确的。可以试着用古代的事情来证明。

【原文】

杨少师荣,建宁人。世以济渡为生。

久雨溪涨,横流冲毁民居,溺死者顺流而下,他舟皆捞取货物,独少师曾祖及祖,惟救人,而货物一无所取,乡人嗤其愚。

逮少师父生,家渐裕,有神人化为道者,语之曰:“汝祖父有阴功,子孙当贵显,宜葬某地。”遂依其所指而窆之,即今白兔坟也。

后生少师,弱冠登第,位至三公,加曾祖,祖,父,如其官。子孙贵盛,至今尚多贤者。

【译文】

建宁人少师杨荣,祖辈都以摆渡为生。

有一次,连续多日的大雨导致河水上涨,洪水冲毁了房屋,有人被淹死后顺流而下。其他船只都忙于打捞从上游漂来的货物,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在救助落水的人,没有捞取任何货物。同乡的人都嘲笑他们愚蠢。

等到杨荣的父亲出生时,他们家逐渐富裕起来。有一位神仙化身成老道士对杨荣的父亲说:“你的祖父和父亲积德行善,有阴功,子孙将来必定尊贵显赫。应该将他们葬在某个地方。”杨荣的父亲按照老神仙的指示将曾祖父和祖父安葬在现在的白兔坟。

后来,杨荣的父亲生了杨荣。杨荣二十岁时考中进士,后来官至三公。他的曾祖父、祖父和父亲也都被追封与他同等的官职。子孙们也都显赫兴盛,至今仍有许多贤能之人。

【原文】

鄞人杨自惩,初为县吏,存心仁厚,守法公平。

时县宰严肃,偶挞一囚,血流满前,而怒犹未息,杨跪而宽解之。

宰曰:“怎奈此人越法悖理,不由人不怒。”

自惩叩首曰:“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,如得其情,哀矜勿喜;喜且不可,而况怒乎?”

宰为之霁颜。

【译文】

浙江鄞县人杨自惩,起初只是县衙的一名小官吏。他宅心仁厚,为人守法公平,铁面无私。

有一次,县令鞭打一个犯了罪的人,打得那人满脸是血后,县令依旧怒不可遏。杨自惩见到这种情况就跪下劝解县令不要再生气了。

县令说:“这个人干了违法犯罪的事情,怎么让人不愤怒?”

杨自惩一边磕头一边说:“朝廷已没有道义、公理可言,政治一片黑暗、贪污、腐败,人心早已经失散。审问犯人要是审出真实情况,应该替他们伤心,可怜他们的不明事理,不应该因为审出了案情就高兴。高兴都不可,更何况是生气发怒呢?”

县令听了杨自惩的话后,觉得非常有道理,慢慢平息了怒气,变得和颜悦色。

【原文】

家甚贫,馈遗一无所取,遇囚人乏粮,常多方以济之。

一日,有新囚数人待哺,家又缺米;给囚则家人无食;自顾则囚人堪悯;与其妇商之。

【译文】

杨自惩家境贫困,但从不贪图别人的财物,每次遇到缺少粮食的囚犯,他总会设法救济他们。

有一天,又有许多新来的囚犯没有粮食吃,正在挨饿。杨自惩家中也没有多少存粮,如果把粮食给新来的囚犯们吃,自己和家人就没有粮食吃;如果把粮食留给自己,又觉得囚犯们实在可怜。于是,杨自惩和妻子商量。

【原文】

妇曰:“囚从何来?”

曰:“自杭而来。沿路忍饥,菜色可掬。”

因撤己之米,煮粥以食囚。后生二子,长曰守陈,次曰守址,为南北吏部侍郎;长孙为刑部侍郎;次孙为四川廉宪,又俱为名臣;今楚亭,德政,亦其裔也。

【译文】

妻子问他:“那些囚犯是从哪里来的?”

杨自惩回答:“是从杭州来的,一路上都挨饿,现在面如菜色。”

于是,夫妻二人便把自己吃的米煮成粥送给那些囚犯吃。后来,他们生了两个儿子,大儿子叫杨守陈,二儿子叫杨守址,两人都做到了南北吏部侍郎的位置。他们的大孙子也成为了刑部侍郎,二孙子则成为了四川廉访使,都是一代名臣。现在的名人楚亭和德政,也都是杨自惩的后代。

【原文】

昔正统间,邓茂七倡乱于福建,士民从贼者甚众;

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,以计擒贼,后委布政司谢都事,搜杀东路贼党;

谢求贼中党附册籍,凡不附贼者,密授以白布小旗,约兵至日,插旗门首,戒军兵无妄杀,全活万人;

后谢之子迁,中状元,为宰辅;孙丕,复中探花。

【译文】

从前明英宗正统年间,有一个名叫邓茂七的人在福建带头造反,许多读书人和百姓都跟随他起义。

朝廷于是命令曾任都宪的鄞县人张楷前往福建剿灭反贼,张楷用计抓住了反贼头领邓茂七。随后,张楷派福建本地的谢都事去搜捕残余的乱党,找到后就地格杀。

谢都事不愿滥杀无辜,于是设法找到了反贼的名册,凡是未在名册上留下姓名的,他便暗中发给他们一个白布小旗,并约定在大军到来时将旗子插在门口,以此禁止士兵乱杀无辜。最终,他通过这种方式保住了一万多人的性命。

后来,谢都事的儿子谢迁在科举中考中了状元,官至内阁首辅;他的孙子谢丕也考中了探花。

【原文】

莆田林氏,先世有老母好善,常作粉团施人,求取即与之,无倦色;

一仙化为道人,每旦索食六七团。母日日与之,终三年如一日,乃知其诚也。

因谓之曰:“吾食汝三年粉团,何以报汝?府后有一地,葬之,子孙官爵,有一升麻子之数。”

【译文】

在福建莆田一个姓林的家族里,祖辈中有一位老太太非常喜欢行善。她经常制作粉团送给贫困的人吃,只要有人来要,她就立刻给予,从不厌烦。

有一天,一个仙人化身为道士,每天向她索要六七个粉团。林老太太每天都给他,连续三年从未间断,可见林老太太是真心行善。

于是,老神仙对她说:“我免费吃你的粉团已经三年了,应该如何报答你呢?你们家后面有一块地,你去世后葬在那里,子孙后代中能做官的人将多如一升芝麻粒。”

【原文】

其子依所点葬之,初世即有九人登第,累代簪缨甚盛,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。

冯琢庵太史之父,为邑庠生。隆冬早起赴学,路遇一人,倒卧雪中,扪之,半僵矣。遂解己绵裘衣之,且扶归救苏。

梦神告之曰:“汝救人一命,出至诚心,吾遣韩琦为汝子。”及生琢庵,遂名琦。

【译文】

林老太太的儿子按照老神仙的指示将她安葬在那里,结果第一代中就有九人考中进士,之后的每一代都有许多人担任高官显贵之职。

太史冯琢庵的父亲曾经在县学读书。一个寒冷的冬天早晨,冯琢庵的父亲起床去上学,途中遇见一个倒在雪地里的人。伸手摸了一下,那人身体几乎冻僵了。于是,冯琢庵的父亲脱下自己的棉衣给那人穿上,并将他带回家救醒。

梦中,神对冯琢庵的父亲说:“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,且是真心实意的,我将派韩琦投胎到你家,做你的儿子。”冯琢庵出生后,取名为冯琦。

【原文】

台州应尚书,壮年习业于山中。夜鬼啸集,往往惊人,公不惧也;

一夕闻鬼云:“某妇以夫久客不归,翁姑逼其嫁人。明夜当缢死于此,吾得代矣。”公潜卖田,得银四两。即伪作其夫之书,寄银还家;其父母见书,以手迹不类,疑之。

【译文】

应尚书是浙江台州人,壮年时曾在山里面读书。晚上经常有鬼怪聚集、出来吓人,但他一点也不害怕。

一天晚上他听见鬼说:“一个女人的丈夫出门在外很久都没有回来,她的公公和婆婆就逼着她嫁给别人。明天夜里她就要在这里上吊,到时候我就能找到替身了。”应尚书悄悄地把自己的田地卖掉了,一共得到了四两银子。然后以那个女人的丈夫名义写了一封信回家,并附带了四两银子。男人的父母看了这封书信后,觉得手迹与以往的不一样,因此十分怀疑。

【原文】

既而曰:“书可假,银不可假,想儿无恙。”妇遂不嫁。

其子后归,夫妇相保如初。

公又闻鬼语曰:“我当得代,奈此秀才坏吾事。”

旁一鬼曰:“尔何不祸之?”

曰:“上帝以此人心好,命作阴德尚书矣,吾何得而祸之?”

【译文】

但又想:“书信可以造假,但银子却不可能是假的,自己的儿子一定没什么事情。”于是那个妇女就不用改嫁了。

之后那个丈夫回到家中,夫妻二人如以前一样恩爱。

后来应尚书又听见那个鬼说:“原本我已经找到合适的替身,没想到被这个秀才坏了我的好事。”

旁边另一个鬼问:“那你怎么不害死他呢?”

鬼回答:“上帝说这个人的品德高...